|
養羊人如何“布病”防治?一、怎樣預防布病 布病預防有如下措施:不食未經消毒滅菌的奶和奶制品。不食用患“布病”動物的肉及肉制品。生熟肉案板一定要分開使用,牛羊肉烹調應熟透后食用,必要時要消毒。不使用染病動物毛、皮,特別是有“布病”流行的地區出產的毛、皮等。有職業史的相關人員,出現“布病”癥狀的患者要及時就醫,與畜牧部門合作,加強畜間檢疫、免疫,淘汰病畜等綜合防治辦法。 1、養殖場/養殖戶: (1)引種牛羊等養殖動物時,一定要嚴格做好布病檢驗檢測 (2)養殖過程中不要隨便進行非場內的牛羊等交換及借飼轉運等 (3)禁止混養混牧,禁止除了自己的和他人的進行混群放牧,更要禁止牛羊等動物混養混放。 (4)人養殖接觸性人員和牛羊一定定期做好布病檢測檢查,要早發現早治療處理。 2、普通人: 預防目前尚沒有預防人類感染布魯氏菌病的疫苗,以下措施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避免攝食未經巴氏消毒奶制品未經巴氏消毒的奶制品,包括牛奶、羊奶、奶酪、冰淇淋等,建議避免攝入。 避免進食生肉半熟肉等60℃以上10~20min可以殺死布魯氏菌,充分的烹調對預防布魯氏菌病十分重要。建議避免進食七分熟以下的牛排和豬排。 高危職業應該加強防護高危職業包括獸醫、牧民、屠宰場工人、牛奶工等,處理病死動物或動物組織或幫助動物分娩時應戴橡膠手套。 屠宰廠應將屠宰間與其他加工區域分開,將已知的感染動物集中于特定屠宰間、使用防護服和消毒劑,以及控制空氣循環。 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該嚴格遵守實驗室安全要求處理標本。 疫區的管理對疫區的動物進行檢疫、治療和捕殺,加強畜產品的消毒和衛生監督,給流行地區動物注射疫苗也有助于減少該病的流行。 二、布病的發病機理 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后,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布魯菌隨*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后,即沖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癥、毒血癥等一系列癥狀。 三、布病的傳播途徑 在國內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粘膜感染*。進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粘膜、眼結膜和性器官粘膜而發生感染。 四、布病的早期癥狀 1、熱型 以弛張型最為多見,波狀型雖僅占5%~20%,但*特征性,其發熱其增殖為2~3周,繼以3~5天至2周無熱期后熱再起,如此循環起伏而呈波狀型;;多數患者僅有2~3個波,偶可多達10個以上。其他熱型尚有不規則型、持續低熱等。 2、多汗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癥狀,每較其他熱性病為著。常于深夜清晨熱急驟下降出現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力、軟弱。 3、關節疼痛 常使患者輾轉呻吟和痛楚難忍,可累及一個或數個關節,主要為骶髂、髖、膝、肩、腕、肘等大關節,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痛呈錐刺狀,一般鎮痛藥無效。部分患者的關節有*,側有化膿。局部腫脹如滑囊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等也較多見。 4、睪丸炎 也是布病的特征性癥狀之一,乃睪丸及附睪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單側性,可大如鵝卵,伴明顯壓痛。 5、次要癥狀 有*(30%~84%)、神*、肝脾腫大(約50%)、淋巴結腫大等,皮疹較少見。 6、慢性感染 尤以夜汗、*、*及*為多,還可有疲乏、長期低熱、寒戰或寒意、胃腸道癥狀等,如胃納差、腹瀉、*等,還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動等,易被診為神經官能癥。 五、布病的治療方法 1、抗菌療法:適用于急性期或慢性活動期病人治療。常用*有四環素、鏈霉素、強力霉素、利福平等,一般是21日為一療程,間隔5~7天再治1~2個療程。 2、特異性脫敏療法:適用于慢性期過敏癥狀較強者,常采用布氏菌苗、菌素等各類布氏菌抗原制劑。這種療法反應較大,應慎重進行。 3、中醫中藥療法:適用對各期病人治療,對慢性期病人尤為常用,依不同癥狀體征進行辯證施治。 4、除上述主要治療方案外,還可依不同情況予以某些輔助療法,如理化療法,*治療,免疫調節劑治療及外科療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