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豬瘟抗體檢測中常見問題解答一、為什么需要檢測非洲豬瘟抗體? 答:目前非洲豬瘟在我國處于流行后期,流行毒株由早期的強毒株轉變為現在的變異株(基因缺失株,自然變異株、自然弱毒株)。生豬感染變異株后,排毒滴度低,呈間隙排毒,可能檢測不到核酸(核酸及抗原檢測為陰性),一旦處于應激狀態,有排毒風險,但是豬體內已產生抗體,可持續存在。此種情況下輔以抗體檢測,有助于更好的對感染非洲豬瘟的豬群進行“拔牙”處理。 二、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卡的用途有哪些及結果如何解讀? 答: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卡檢測的是非洲豬瘟病毒抗體,適用于豬場對非洲豬瘟的“拔牙“處理(抗原抗體雙陰性場地),或者對耐過豬適時的進行監測檢測(主要是各種應激環境下是否重新排毒的監測)。需要注意的是,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卡是用作對ASFV核酸檢測陰性疑似病例的補充檢測指標,或疑似病例診斷中與核酸檢測協同使用,并不能作為ASFV感染的確診和排除的依據。 1、當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檢測為陽性: ①有臨床癥狀、進一步核酸或抗原檢測陽性,感染非洲豬瘟。 ③無臨床癥狀、進一步核酸或抗原檢測陽性,進行病毒分離,確定感染還是耐受。 2、當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檢測為陽性: ①無臨床癥狀、進一步核酸或抗原檢測陰性,未感染非洲豬瘟。 ②有臨床癥狀、進一步核酸或抗原檢測陽性,感染非洲豬瘟早期。 3、當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檢測結果判定為可疑時(檢測線顯色非常弱,呈現淺灰色—結合判定參照卡),應結合豬只臨床癥狀綜合判定,如無癥狀7天后復檢一次,如顏色無變化,判定陰性,如果顏色加深則判定為陽性。 三、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檢測抗體是否可以采集口咽拭子進行檢測? 答:不可以,目前絕大多數的抗體檢測試劑盒也均不能采用口咽拭子進行抗體檢測。因為口咽拭子主要獲取的是豬只口腔或咽部黏膜表面分泌的粘液,而機體黏膜表面產生的抗體主要是lgA(一種免疫球蛋白),同時分泌量不高,通過口咽拭子獲取的lgA就更加少,目前檢測試紙卡還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靈敏度。(核酸檢測之所以能夠通過口咽拭子檢測,是因為檢測過程進行了核酸的無限次擴增,最后達到了可檢測的量。而機體獲取的抗體,以目前的技術是無法擴增的。)而機體在感染的情況下在血液中能產生的大量的抗體是lgG,所以對于抗體的檢測,采血進行檢測是最為有效的方式。
四、采血檢測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目前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主要樣本是血清或血漿,因此通過尾根或者耳靜脈采血獲得一定量的血液樣本應當盡快處理后獲得血清或者血漿,避免溶血的發生,獲得血清或血漿如果不馬上檢測,則盡快放在4℃左右環境存儲,短期(1-2天)不檢測,應置于-20℃以下存儲。
五、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的準確性如何? 答: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在3家省級以上實驗室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湖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做過驗證試驗(靈敏度、特異性、符合率等),其中靈敏度結果為非洲豬瘟標準陽性血清的稀釋1:28仍然能檢出;特異性的結果為與其他豬病抗體無交叉反應;在符合率方面,與進口ELISA試劑盒(西班牙INGENASA非洲豬瘟病毒阻斷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及法國IDVET非洲豬瘟病毒間接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 六、為什么同時采用p30和p72檢測抗體? 答:p72和p30是已知的誘導中和抗體(非典型)的主要ASFV抗原,其中p72(p73)蛋白是病毒核衣殼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于病毒感染晚期,占ASFV總蛋白的32%,抗原性保守穩定,對自然感染具有免疫原性。而p30(p32)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合成,在感染后4h胞漿內即可檢測到,感染后12h減少,與晚期蛋白開始合成相一致,但是新合成的p30在感染晚期每個階段都能檢測到,能夠誘導較強的體液免疫應答。同時采用兩種蛋白檢測抗體相對而言提高了對非洲豬瘟抗體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 七、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與ELISA試劑盒檢測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答:1、兩種方法包被的抗原可能不一樣。如西班牙ELISA試劑盒包被的是p72蛋白,檢測的是抗p72的抗體;而非洲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卡中包被的p30+p72蛋白,檢測的是抗p30和抗p72抗體,因此兩個檢測的抗體是不一樣的。p30在非瘟病毒感染的早期合成(早于p72),且一直持續整個感染期。所有兩者的檢測結果有時存在差異。 2、由于兩者的原理并不完全一致,ELISA是采用間接法或阻斷法測定,試紙卡是雙抗原夾心法測定,二者的制備工藝也不一樣。另外還有可能存在部分干擾因素對試紙卡和ELISA的影響結果并不完全一致,因為ELISA可以通過每一步的洗板除去部分干擾物質,試紙卡沒有此過程,靠樣品墊過濾。所以兩者的檢測結果可能有差異。 干擾物質種類: ①血清樣本中內源性干擾物質如嗜異性抗體,補體等。 ②血清中外源性干擾物質包括樣本溶血、樣本被*污染、樣本貯存時間過長和樣本凝固不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