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畜共患病,注意布病近期流行與防控。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因其對牲畜和人都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法定報告傳染病,被我國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對畜牧養殖業危害極大。其防控成敗不僅關乎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 ![]() 布病的流行特點 布病的傳染性非常強,不僅牛易患,羊、豬等動物也容易患病,該疾病還會傳染人類,人們在感染后,會出現多汗、乏力、關節疼痛等癥狀。其中妊娠期母畜患病幾率較高,其生產過程中,可能將大量布魯氏菌排出體外,造成易感動物感染。 同時豬在全球畜牧生產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為全球提供動物蛋白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豬布魯氏桿菌病是影響全世界豬養殖業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全球,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生豬生產通常處于較低生物安全水平的環境中。除豬布魯氏桿菌外,還有12種布魯氏桿菌,如羊布魯氏桿菌、犬布魯氏桿菌和流產布魯氏桿菌等。在這些物種中,絕大多數布魯氏桿菌具有宿主特異性。有報道豬可以感染除豬布魯氏桿菌以外的不同類型的布魯氏桿菌,但豬布魯氏桿菌是導致豬布魯氏桿菌病的罪魁禍首。 布病能通過皮膚或呼吸道、消化道等進行傳播,且皮膚的傳播速度最快,危害比較大。當前該疾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的傳播,世界各國均出現了發病史,且成年牛、羊的患病幾率明顯高于犢牛、羊,母畜患病率明顯高于公畜。 患病牛、羊或者帶菌牛、羊是布病主要的傳染源。病菌能夠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入侵牛體內,患病畜的分泌物、精液、流產的死胎或是胎衣都能夠作為傳染源進行疾病傳播。如果易感牛、羊采食了被污染的水源、飼料、乳汁,或是接觸了患病牛、羊的糞便、飲食用具或與患病牛、羊個體密切接觸,都有可能導致疫病傳播。 ![]() 布病的臨床癥狀
母畜在患有布病時,容易導致其流產,且流產的前幾天會出現比較明顯的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現狀。流產母畜的胎兒一般已經死亡,身體虛弱,日后可能出現發育不良、子宮內膜炎等癥狀,部分患病母畜還可能出現胎衣滯留、不孕等病癥。 公畜患病后會出現附睪炎、睪丸炎等病癥,影響精子的質量,對其日后配種率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其次還可能出現膝關節、腕關節以及肘關節的疼痛和腫脹情況。如果布魯氏菌病的病程呈現慢性經過,疾病可能在身體中潛伏長達多年。 布病的防控措施 1、從根源上防治 在養殖場內進行自繁自養,盡量避免的引入,如果必須引種,必須經過動物疫病檢疫部門的嚴格檢疫以防引入布魯氏菌病,定期對畜群檢疫同時做好疾病監測工作。如果畜群出現流產現象,必須立即隔離,同時做好流產液體及其周圍環境的消毒工作。對母畜以及流產胎兒開展血清學抗體檢查工作,一旦發現布魯氏菌感染必須立即進行嚴格處理。 2、定期免疫 應當結合當地免疫標準對畜群進行免疫接種,接種疫苗可以選擇M5苗或S2苗,羊的免疫期通常為3年。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進行接種。 3、定期消毒 要定期對牛、羊、豬的生活環境、食草操場以及食盆等進行消毒。不可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具,尤其是在布魯氏菌病流行期間,必須對各種用具進行嚴格處理,從而對布魯氏菌病進行有效防治。 4、加強飼養管理 做好養殖環境的控制,為畜只提供清潔、干燥、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溫濕度適宜的生長環境,做好草料的配制以及飼喂工作,保證羊群獲得足夠的營養以及充足的飲水,進而使羊群的健康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