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 | 禽流感防控問答小知識——禽流感的病原和抗體檢測秋冬春季是禽流感的高發季節,定期監測家禽的禽流感抗體滴度,了解禽群免疫狀態尤為必要,即使懷疑禽群發生禽流感感染也不要慌張,了解禽流感的送檢和診斷操作流程,往往事半功倍。通過檢測禽群的疫病情況與否并加以分析,總結案例,才能收獲養殖經驗。 1、具備什么條件才能采集病料做病原分離? 高致病性禽流感屬于一類傳染病,為了防止疾病蔓延擴散,其病原分離必須在農業部指定的專業實驗室、具備BSL3條件的實驗室中進行。在不具備嚴格防護條件的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增殖,容易引起散毒以及有可能造成實驗人員的感染。 2、發生禽流感后如何采集分離病原的樣品? 診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樣品的質量、樣品在進行實驗室處理前的儲存和運輸過程的情況。用于細胞培養、雞胚接種、直接檢測病毒抗原或核酸的呼吸道病毒的樣品,應在流感癥狀出現的開始3天進行采集。禽流感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因此,哺乳動物及禽類上呼吸道采集的樣品適合用于流感病毒的鑒定和診斷。上呼吸道拭子分為三種:鼻棉拭子、喉棉拭子和氣管棉拭子。已屠宰或已死亡的哺乳動物應在下呼吸道采集樣品,樣品分為氣管棉拭子、支氣管棉拭子、肺組織等三種。禽類樣品采集的部位應集中在呼吸道和大部分的消化道,采集的病毒樣品種類包括泄殖腔棉拭子和糞便,其中泄殖腔棉拭子可從活體雞或剖殺的雞群中采集,從雞舍或環境中采集糞便樣品是常用的采樣方法,但其具有不能確定樣品的準確來源的缺點,如果懷疑死禽體內含有高致病力的禽流感病毒,還應采集有代表性的內臟器官如腦、脾臟、心臟、肺臟、胰腺、肝臟和腎臟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標本。標本樣品應添加*以防止*的生長。 3、如何采集和運送病理樣品? 病理樣品一般應在感染初期或發病急性期從死禽或活禽采取。死禽采集氣管、肺臟、肝臟、腎臟、脾臟、泄殖腔等組織樣品。活禽用大小不等的滅菌棉拭子涂擦喉頭、氣管或泄殖腔,帶有分泌物的棉拭子放入每毫升含有1000國際單位青霉素、2000微克鏈霉素、pH7.2~7.6的肉湯中,無肉湯時可用Hank,s液或25%~50%的甘油生理鹽水。糞便和泄殖腔棉拭子所用*濃度應提高。 樣品的運送和保存:采集的樣品若在48小時內進行檢查,可放入4℃保存;否則應放于低溫條件下保存。 4、高致病性禽流感診斷方法和程序是什么? (1)流行病學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廣泛,雞、火雞、鴨、鵝、鵪鶉和雉雞等家禽及野鳥、水禽、海鳥等均可感染。其中以雞和火雞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危害最為嚴重,而在鴨中分離到的病毒比其他禽類多。各種日齡的禽均可感染。禽流感病毒主要通過患禽間(包括與患禽接觸的器具)的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傳染。此外,帶毒的飛鳥或水禽常常成為傳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地發病和死亡。 (2)臨床癥狀禽流感的潛伏期從幾小時到3天不等,潛伏期的長短依賴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劑量、感染途徑、被感染禽的種別和禽體的狀態。急性感染的禽流感無特定臨床癥狀,在短時間內可見食欲廢絕,體溫驟升,呼吸道癥狀,下痢,后期出現神經癥狀。伴隨大量死亡。 (3)病理變化禽流感的病理變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強弱、病程長短和禽種的不同而變化不一。主要表現為頭腫,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水腫,腺胃乳頭出血及輸卵管炎等。 (4)病原學診斷 病毒分離需由國家規定實驗室完成。 (5)血清學診斷目前用于禽流感檢測的方法有禽流感病毒分離技術、瓊脂擴散(AGP)試驗、血凝抑制(HI)試驗、神經氨酸酶抑制(NI)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病毒中和試驗(SN)、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免疫熒光技術(IF)及核酸探針技術。 總之,對禽流感的診斷,實驗室病毒的分離、鑒定,以及致病性試驗都耗時較長,花費也較高,只有極少數的實驗室能進行此項檢查,在收到檢查樣品后不能在較短時間(48小時)內做出確診,確診滯后于現場采取措施的要求。禽流感這類疫病的確診越快、越早,損失就越小。 5、病原的確認工作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做什么實驗? 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須通過病毒的分離、鑒定來確診。病毒的分離及亞型鑒定一般至少需要3~5天。病毒的致病性必須通過人工靜脈接種無特定病原雞(SPF雞)來最后確定。 6、禽流感疫苗免疫后雞群禽流感抗體需要定期監測么? 禽流感疫苗免疫機體后需要定期的監測禽流感抗體滴度變化,避免免疫空白期的產生,監測雞群抗體滴度及雞群個體間抗體整齊度,若雞群抗體整齊度高,則說明雞群的免疫狀態良好。一般來說,蛋雞或種雞開產前至少免疫三次,開產后每三個月左右免疫一次,或者根據抗體監測變化,確定*的免疫時機,讓免疫接種發揮*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