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豬瘟流行現狀以及通過不同介質的傳播途徑2022年8月2日由APC主辦的*網絡研討會上,APC邀請了德國豬瘟和非洲豬瘟國家參考實驗室負責人Sandra Blome博士,就當前全球非洲豬瘟形勢以及通過不同介質的傳播途徑進行了討論。 “非洲豬瘟病毒(ASFV)非常獨特,因其巨大和高度復雜的DNA結構,而且其大多數功能仍是未知的” 該病毒在巨噬細胞中復制,因此可以避開宿主的免疫系統。作為一種節肢動物傳播(ARBO)病毒,傳染性與血液傳播密切相關。沒有蜱蟲情況下,傳染性被認為是適度的; 然而,受感染的動物通常會死亡。感染四天后,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高熱、不愿移動、結膜炎、嘔吐、腹瀉、嗜睡、定向障礙、癲癇發作和出血,通常會導致死亡。 在適宜的條件下(潮濕和涼爽),ASFV在糞便中可存活10天,室溫下在血液中可存活70天,在冷火腿中可存活15周,冷凍尸體和豬肉中可存活數年。ASFV在pH范圍為4至11時是穩定的。商業消毒劑、有機酸、次氯酸鹽、碘、季銨鹽化合物和石灰漿對包膜的ASFV有效。70°C加熱20分鐘或60°C加熱30分鐘的熱處理使病毒失去活性。干燥、加熱、降低pH是防治非洲豬瘟的有效措施。 盡管仍存在一些困惑,但有必要指出非洲豬瘟沒有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它的自然宿主是家豬和歐亞野豬。以及其他的宿主,如非洲野生豬和軟蜱(蜱屬),也引起了關注。非洲豬瘟起源于非洲,通過疣豬和軟蜱中間載體(Ornithodoros moubata 非洲鈍緣蜱)的感染循環傳播形成非洲豬瘟的一個古老森林循環。蜱蟲通過捕食年幼的疣豬而感染,并發展為短暫的病毒血癥。一旦進入家豬種群,直接和間接接觸(泔水飼喂、飼料基質、墊料)是主要的傳播因素,生物安全性差促進了傳播。通過飼料進行口腔感染并不容易,但在病毒高得多的情況下是可能的。我們需要14萬倍以上的病毒才能進行可靠的口腔感染,這相當于大約1萬個感染單位。新割下的草和飼料谷物可能被該地區受影響的畜舍和野豬尸體的泥漿污染。 非洲豬瘟在歐洲及全球的現狀 Blome博士提醒我們,非洲豬瘟大流行已經在亞洲、歐洲部分地區、非洲以及最近在美洲蔓延。除了野豬是該疾病的天然宿主外,非法疫苗還產生類似于PRRS(藍耳病)的疾病過程,使臨床診斷更具挑戰性。非洲豬瘟候選疫苗的基因穩定性和安全性正在研究中,特別是在養殖條件下。 已對動物副產品、飼料原料、復合飼料和墊料等飼料基質中與ASFV相關的潛在傳播風險進行了評估。
EFSA科學觀點(EFSA 2021)表明,不同介質具有ASFV傳播風險,但水平較低。相對而言,與谷物、豆類和油籽相比,水解蛋白、血液制品和噴霧干燥血漿蛋白(SDPP)的風險更低,這主要是由于良好的制造工藝和質量控制(不從患病動物身上采集血液)。如果在室溫下保存至少兩周,則可消除由受污染的SDPP傳播ASFV的風險。總的來說,ASFV傳播風險等級取決于不同來源的發貨批次、數量和混合情況,適當的加工和儲存條件是降低ASFV傳播風險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