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治│豬鏈球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摘要:豬鏈球菌病是指由多種具有致病性的鏈球菌毒株感染豬后,引起的急性型病豬以出血性敗血癥、腦膜炎為主要特征;慢性型病豬以關節炎、化膿性淋巴結炎為主要特征;母豬流產,新生子豬腹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強傳染性的人畜共患的動物疫病。本病傳染速度快,流行范圍廣,多年來一直是危害我國生豬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因此,本文通過介紹本病的診斷和鑒別方法、探討預防和治療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豬鏈球菌病;病原體;流行病學;診斷;防治措施 鏈球菌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大部分的鏈球菌是非致病菌,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動物體內,是哺乳動物正常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動物機體自身抵抗力下降或外部環境發生明顯的變化時,也可能會發病。部分鏈球菌具有較強的致病性,如C群的類馬鏈球菌和獸疫鏈球菌,D群的豬鏈球菌。特別是近些年來在我國大范圍流行的、給高密度養殖的規模化養豬場造成重大損失的豬鏈球菌Ⅱ型,它所引起的以急性型敗血癥為主要特征的豬鏈球菌病,發病突然,傳染速度快,病程短,發病率高,治療困難,死亡率也極高,且能致人感染敗血癥、鏈球菌感染中毒休克綜合癥及耳聾等疾病。本病不僅嚴重危害到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危害到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因此養殖者必須要重視本病,了解本病,并做好各種防治措施,并加強對生豬從業人員的保護,才能有效地降低人畜染疫的風險,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一、病原體 豬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需氧或兼性*,α或β溶血。按蘭氏分類法,根據菌體莢膜多糖的抗原特性不同,可以分為35個血清型(1-34型以及同時含有Ⅰ型抗原和Ⅱ型抗原的是Ⅰ/Ⅱ型)。引起豬鏈球菌的病原體主要是C群(敗血癥,關節炎,肺炎)、D群(腦膜炎,敗血癥,關節炎等)、E群(淋巴結膿腫)以及I、R、S、Q等群,其中以E群最為常見,流行范圍最廣。但危害*、致病性最強是屬于R群的豬鏈球菌Ⅱ型(SS2)。感染人的鏈球菌主要屬于A群、B群和R群。 在平板培養基上可觀察到鏈球菌的菌落較小,灰白透明,濕潤,光滑,邊緣整齊,直徑為1~2μm,多呈單個或雙個存在,卵圓形或圓形,在液體培養基上鏈球菌呈長鏈狀,多為4~10個菌體,鏈越長,致病性越強。本菌無鞭毛,不能自由運動,也不形成芽胞,但有脂多糖為主要成分的莢膜,能產生溶血素。鏈球菌對光照、干濕度等外界環境的耐受力相對較強,在污染的環境中如病畜排泄物中可存活3個月以上;在死豬尸體(4℃)中可存活1個月以上;在水中能存活1~2個星期;在60℃水中也能存活10min以上。但本菌對酸堿度比較敏感,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就可以輕松地消滅它,例如2%的氫氧化鈉溶液。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豬和隱性帶菌豬,大量病原體存在于病豬的鼻腔、扁桃體、消化道、乳腺及生殖道等部位,經排出體外后污染豬舍、運輸工具和活動場所等外界環境以及飼養工具、飼料、飲用水等物資,進行污染環境的水平傳播,在青年豬的感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染疫的其它家畜如牛,羊,家禽(雞、鴨),犬類,貓也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此外吸血昆蟲和鼠類作為傳播媒介在傳染本病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傳播途徑 本病可以通過生豬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以及皮膚創傷口進行傳染。其中以豬群間的接觸性傳播(包括間接的環境污染水平傳播方式)最為主要,母豬與仔豬的垂直傳播(新生仔豬分娩時產道感染)也是重要的傳染途徑;此外健康豬群與病豬或帶菌豬直接或間接接觸會出現持續感染的情況。 3 、易感動物和流行特點 本病的易感動物主要是豬,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豬都能被感染,其中以3~12周齡的仔豬最為易感,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其次育肥豬感染率也較高,本病在我國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夏秋季節(7~9月份)最容易流行,在一些飼養密度大、環境衛生不好、飼養經營不善的規模化養殖場常呈大規模集中暴發,農村散養多呈地方性流行的特點。 三、診斷 1、臨床診斷 臨床癥狀是初步診斷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豬鏈球菌病的發病時間和癥狀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急性敗血型:最急性型病豬往往亳無征兆突然倒地死亡,不表現出任何癥狀;病程稍長的病豬,體溫上升到41℃以上,廢食,呼吸困難,咳嗽,流涕,眼角膜發紺,流淚;耳尖、腹部、四肢周圍皮膚充血,呈紫斑狀,部分病豬患上關節炎,跛行,震顫。多發生在青年豬,育肥豬或母豬。 2)腦膜炎型:該型多見于哺乳期仔豬,體溫升高到40.5℃,食欲不振,鼻腔有黏液性鼻涕,出現抽搐,磨牙,空嚼,仰頭,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狀;個別病豬會出現關節腫大等癥狀。 3)關節炎型:該型病豬多由上面兩型病豬轉化或繼發形成的,也有發病時就表現為關節炎的病豬,主要表現為一肢或多肢關節腫脹,不能站立或高度跛行,體溫升高,體型消瘦,虛弱。 4)化膿性淋巴結炎:該型病豬以頜下淋巴結化膿炎癥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頜下淋巴結,咽部,頸部、耳下等淋巴結腫脹,熱痛,硬化,化膿;病程長達3~5個星期,但一般不會致死。 2、病原學診斷 1)微生物檢測方法:取病豬肝臟、脾臟、淋巴結或關節液等樣品制成涂片,用革蘭氏法染色后,在顯微鏡上鏡檢,可見單個、成雙或3~4個菌體串連成短鏈或8~10個菌體排列成長鏈的革蘭氏陽性菌。然后無菌操作把上述病料接種到鮮血瓊脂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在恒溫箱中37℃下,培養48h,可見灰白色的圓形,表面微隆起,光滑濕潤的小水珠狀菌落,且鮮血平板上有完全溶血現象,再染色涂片鏡檢。 2)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診斷操作比較方便,成本較低,準確率高,是養豬場自檢的主要方法。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有免疫熒光技術,玻板凝集試驗,SPA協同凝集試驗和莢膜反應。其中SPA協同凝集試驗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測方法。 3、聚合酶鏈式反應 要鑒別本病與仔豬副傷寒病、豬瘟、豬丹毒、李氏桿菌病等疫病*是使用熒光定量聚合酶反應(RT-PCR)檢測儀來檢測病原體,效果*。 四、防治措施 1)當發現病豬時,要馬上隔離治療,對病死豬及其嘔吐物、排泄物和殘留的食物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污染的豬舍、活動場所、飼養工具等用0.5%的過氧乙酸進行徹底的消毒。 2)加強管理,科學飼養,認真執行養豬場內外環境的清潔衛生消毒工作,做好“除三害”工作,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營造有利于生豬健康生長的環境。 3)接種疫苗是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因鏈球菌種類多,不同菌苗對不同血清型的豬鏈球菌感染并無交叉保護作用,因此必須要選擇當地流行的血清型弱病毒疫苗來進行免疫預防。 4)本病一般常用*或磺胺類藥物來治療。例如敗血型病豬,可以使用2.5%恩諾沙星注射液,注射2.5mg/kg·bw,2次/d,連用3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