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管齊下,嚴防非洲豬瘟變異株一、非洲豬瘟變異株的定義 非洲豬瘟變異株包括基因缺失株、自然變異株、自然弱毒株等,與2018年傳入的非洲豬瘟毒株相比,該類毒株的基因組序列、致病力等發生明顯變化。生豬感染該類毒株后,潛伏期延長,臨床表現輕微,后期可出現關節腫脹、皮膚出血型壞死灶,感染母豬產仔性能下降、死淘率增高,出現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等。與傳統的流行毒株相比,生豬感染該類毒株后排毒滴度低、間隙性排毒,難以早期發現。 二、監測方法 (一)加強臨床巡視 時刻關注豬場各個環節豬只異常情況,想方設法提升飼養人員責任心,一旦發現豬只出現嗜睡、輕觸不起、采食量減少,發熱、皮膚發紅、關節腫脹/壞死、咳喘、腹式呼吸,育肥豬死淘率增高,母豬流產或出現死胎/木乃伊胎等可疑臨床表現時,應*時間采樣檢測。 (二)改進主動監測 每周對豬群進行病原和抗體檢測。在豬群進行疫苗接種、轉群、去勢,或母豬分娩后,應進行采樣檢測。豬場出現風險暴露或周邊豬場出現感染時,按需進行采樣檢測。 (三)抽樣策略 對可疑豬的同舍和關聯舍豬群,采集深部咽拭子和抗凝血,進行病原檢測,必要時采集血清進行抗體檢測。對可疑豬及臨近豬接觸的地面、欄桿,以及舍內人員接觸的物品等,采集環境樣品進行病原檢測。病原檢測如果混檢,建議混樣數量不超過5個;抗體檢測不得混樣。 (四)樣品選擇 1. 對可疑豬,按檢出概率高低排序,依次采集深部咽拭子、前腔靜脈抗凝血(EDTA)或尾根血、口鼻拭子。 2. 對分娩母豬,應采集臍帶血、胎衣;對死胎和流產胎兒,應采集淋巴結、脾臟等組織樣品。 3. 對病死豬,優選采集部位為淋巴結、脾臟、骨髓和肺臟。 4. 血清樣本,按常規方法制備。 三、檢測方法及配套 (一)采樣 豬場用戶在進行環境樣監測或者群體普查時,可在采樣時使用快靈的軟拭子和多腔體病毒采樣管進行高效采樣及混樣。 軟拭子頭部具有彈性,彈性絨毛拭子頭較容易彎曲來適應豬場不同的異性部位,增大采樣接觸面積,其面積比普通紡錘形拭子多2-3倍,能更多采集目標樣品。 多腔體采樣管不同于市面上傳統的采樣管,其內部結構分別為洗滌腔及擠存腔,洗滌腔體內設有多個豎向刮擦片,對進入腔體中旋轉的拭子進行接觸刮擦,幫助絨毛表面的樣品洗脫釋放。多個擠存錢腔可以最多十根軟拭子,釋放了樣本后將拭子插入洗滌腔上部的擠壓腔,可將彈性植絨拭子吸附的洗脫液擠壓出來并從縫隙部位回流到洗滌腔。相比傳統采樣管,僅用少于1/5容積的液體就能充分對拭子樣品進行洗滌,能直接提高采樣溶液病原濃度達5-6倍。 (二)病原檢測方法 原則上參照“農辦牧〔2020〕39號”附件《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與基因缺失株鑒別檢測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