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產水平和管理方式
母牛的發情表現與生產性能有關,肉用牛性表現往往沒有乳用牛明顯,而產奶量高的奶牛個體,其發情表現有時也沒有其它牛明顯。其原因可能與高產奶牛產奶代謝功能的旺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與發情有關的生殖內分泌作用所致。
過度肥胖的牛,發情特征往往不明顯,與*分泌亦有關。因此,在生產上,應避免母牛產后恢復發情的時間間隔與牛飼養管理措施有關。例如,高產奶牛可較低產奶牛約延長9天才出現發情,每天擠奶或哺乳次數越多,間隔越長。
營養差、體質弱的母牛,其間隔時間也較長。肉牛產前、產后分別飼喂低、高能量飼料可以縮短*次發情間隔,如產前喂以足夠能量而產后喂以低能量,則*次發情間隔延長,有一部分牛在配種季節不發情,這部分牛倘要提前配種,必須盡可能采取措施(提早斷奶等),讓牛提前發情。
二、品種
不同種的西門塔爾牛或相同品種不同的牛,初情期的早晚及發情的表現不同。一般情況下,大型品種初情年齡晚于小型品種的牛。如奶用小型品種娟姍牛初情年齡為8月齡,而更賽牛和荷斯坦牛為11月齡;肉用牛品種初情期的年齡往往比乳用品種為遲;母水牛初情期更遲,一般約為13-18個月;母牦牛的初情期平均為24個月。
三、自然因素
由于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同的牛種或品種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形成了各自的發情特征,雖然這種特征隨著飼養方式的改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自然的影響有時還能看出來。
母牛發情持續時間長短亦受氣候因素的影響。高溫季節,母牛發情持續期要比其它季節短。在炎熱的夏季,除卵巢黃體正常分泌孕酮外,還從母牛的腎上腺皮質部分泌孕酮,導致發情持續期縮短。草原放牧飼養的母牛,當飼料不足時,發情持續期也比農區飼養的西門塔爾母牛短。
四、營養水平
營養水平是影響家畜初情期和發情表現的非常重要因素,自然環境對母牛發情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因營養水平的變化所致。一般情況下,良好的飼養水平可以增加牛的生長速度,提早牛的性成熟,也可以加強牛的發情表現。
牛的體重變化與初情期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牛的健康生長,有利于牛的性成熟。試驗表明,高營養水平的奶牛與低營養水平的比較,前者可以使牛的初情期提早6-9個月左右。秦川母牛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平均在9.3月齡(280天)即進入性成熟期,而在飼養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初情期可能要晚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