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判斷狗狗是否得了犬細小病毒?什么是細小病毒? 細小病毒(Parvoviridae)屬于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我們今天主要談到的是犬細小病毒,簡稱CPV。犬細小病毒病是犬的烈性傳染性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天氣寒冷的冬春季多發。 細小病毒是狗狗的第二大疾病,治愈率低。目前世界還未專門研制出針對這項疾病的措施,因此這種疾病的治愈率并不是*,相當于人的SARS,唯有一試。一旦感染上該病毒,狗狗的主人要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 犬細小病毒的起源仍不清楚。由于尚未有針對細小病毒的藥物,僅僅對癥治療。做好環境衛生,及時預防接種,有助于防止病毒傳播。以預防為主!目前市面上針對幼犬的二聯和針對成年狗狗的五聯都可以很好的預防犬細小病毒。 臨床表現 犬接觸細小病毒后在3-14天內出現體癥,平均發病時間為5-7天。臨床癥狀包括:食欲下降、沉郁、發熱、嘔吐、腹瀉。成年犬開始可不一定出現發熱現象,而常出現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嘔吐、腹瀉(24小時后出現),有時反復劇烈嘔吐、糞便稀薄,呈噴射狀或出現血糞。成年犬死亡率為2-3%。幼犬(由于高度脫水引起休克)死亡率達25-50%。因此,盡早地補液是治療之關鍵。 被細小病毒感染后的狗狗,在臨床上可分為兩種表現:腸炎型綜合癥和心肌炎型綜合癥。無論哪種類型的臨床表現,均以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傳染性強為特點。 腸炎型綜合癥:多發于2~6月齡的幼犬,潛伏期1~2周。這種臨床表現是比較常見,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腹瀉+嘔吐。病初表現發熱(主要反應就是鼻子發干),體溫可達40℃以上,眼屎不一定有,但精神沉郁,不食,嘔吐。初期嘔吐物為食物,之后因為不進食,就吐黃水(胃粘液),最嚴重的可能會吐膽汁和血水。發病一天以后吐開始腹瀉。病初糞便為灰色或黃色稀糊狀,隨病情發展,糞便呈番茄醬色或咖啡色,并伴有腥臭味,排便次數不定,有里急后重的癥狀。血便后,病犬表現為眼球下陷,鼻境干燥,全身無力,體重明顯下降,同時伴有眼結膜、口腔粘膜蒼白,嚴重的貧血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造成腸內容物的毒素吸收中毒,直至休克、死亡。 心肌炎型綜合癥:多見于2月齡以內的斷奶前后的幼犬。 病犬無明顯臨床癥狀,有的突然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有的病犬輕度腹瀉后死亡,往往來不及救治。剛出生的幼犬感染細小病毒后出現心臟病變,它能迅速破壞幼犬心肌細胞。繼而病犬出現氣喘、口頭粘膜和皮膚發紺,有時突然衰竭死亡是幼犬患本病的*體癥。耐受過的幼犬由于存在*性心肌損傷,在感染后數周以至數月仍可死于本病。 傳播途徑 細小病毒可經排泄物或者口鼻傳染(病犬的糞、尿、嘔吐物和中含毒量*)。大多數細小病毒病的爆發多在公園、狗展、狗舍、寵物醫院等犬聚集的場所。盡管人不感染細小病毒,被糞便污染的鞋子也起到傳播本病的作用,所以狗狗一定要接種疫苗 。 未進行預防接種的狗狗,一旦接觸細小病毒,即可發病。該病毒能耐高溫,在土壤、籠舍內能存活很長時間。一旦感染細小病毒則很難除去。 臨床診斷 引起狗狗嘔吐、腹瀉的原因很多。細小病毒的診斷通常是間接排除的方法。根據臨床癥狀,以咖啡色及番茄色血便帶有特殊的腥臭氣味。血相變化,紅細胞、血色素、比容下降,白細胞不高于日常值排除繼發*性感染的情況下,特異性診斷法可以最后確診。 另外,現在可以使用犬細小病毒抗原快速檢測卡,檢測幼犬的糞便來判斷是否患有患有犬細小病毒。 檢測方法 1、用棉簽收集適量剛排泄的糞便樣品。 2、將滴瓶瓶蓋擰開 ,將棉簽插入裝有樣品緩沖液的瓶中 ,將棉簽在瓶壁上反復用力旋轉至少10次 ,并混勻 溶液 ,使標本盡可能混勻在溶液中。在瓶壁上擠壓棉簽 ,使液體盡可能被擠出 ,丟棄棉簽 ,蓋上瓶蓋 ,靜置; 3、從密封袋中取出檢測卡 ,放置在平整表面; 4、用滴管吸取上清液 ,垂直懸空逐滴滴加3滴到檢測卡加樣孔中;在室溫下放置10-15分鐘判斷結果 , 15分鐘后的顯色結果無效。 結果判斷 1.陰性 :在觀察孔內 ,只有對照線區(C)出現一條紫紅色線。 2.陽性 :在觀察孔內 ,檢測線區(T)及對照線區(C )同時出現紫紅色線。抗原含量越高 ,檢測線(T)顏 色越深。 3.無效 :在觀察孔內 ,對照線區(C)不出現紫紅色線。 狗狗感染細小病毒后,白細胞數減少(下降到5000/mm3),這并不能足以證明犬患細小病毒病。但狗狗的白細胞數低于2000/mm3時,病犬就有生命危險。 治療方法 挽救病犬的關鍵是堅持給病犬進行3-5天的輸液治療,其間讓病犬禁食、禁水。在患犬48小時不再嘔吐的情況下,慢慢恢復飲食。只要治療得當,加上主人盡心照顧,大部分患犬可以治愈。 細小只要發現及時,治療及時妥當,康復率可以保證到80%以上 。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延誤,或者狗狗本身就抵抗力欠缺,那么成功率就比較低了。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在得細小的過程中,狗狗的狀態是會好壞兼隔得,不能說狗狗已經好轉了,細小最麻煩的地方就是病情容易反復,通常在狗狗治愈7天后才能算是好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