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新興豬源性人畜共患疾病,養豬人必讀隨著人口增長和對豬肉產品需求的增加,大規模集約化養豬業的發展也提高了人畜共患疾病的風險。本文將討論一些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疾病。 人畜共患疾病因城市化、森林砍伐、旅游業、動物園、氣候變化和野生動物利用等多種因素而變得更加普遍。 作為全球*重要的畜牧生產分支之一,豬肉生產使得豬源性人畜共患病變得尤為重要。 人畜共患病的傳播 各種病毒性、*性和寄生蟲性的人畜共患病可以通過豬傳播給人類并影響公共健康。疾病傳播的途徑包括直接接觸感染動物或食用被感染的豬肉,導致嚴重的臨床表現。 豬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種單鏈RNA病毒,屬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由于表面蛋白突變積累引起的抗原變異和不同病毒基因片段重組引起的抗原重配,甲型流感病毒進化迅速。 豬被認為是這種病毒的“混合容器”,因為它們容易感染豬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因此,當豬感染了至少兩種不同的病毒時,病毒片段可以互換、重組,并產生新的抗原和生物特性,從而增加產生具有流行潛力的新重配病毒的風險。 1957年、1968年和2009年的*新三次甲型流感大流行均由人類和動物來源病毒的重配病毒引起。由于人類和豬的病毒受體分布模式相似,甲型流感病毒在人類和豬之間容易傳播。 研究表明,歐洲養殖的豬是許多具有流行和潛在大流行特征的甲型流感病毒變種的主要宿主。豬H1N1和H3N2病毒對人類受體具有較高親和力,并能在豬和人類細胞中高效復制,因此可能具有傳染人類的潛力。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 戊型肝炎是一種由Paslahepevirus balayani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這是一種小型、無包膜的單鏈RNA病毒,屬于肝病毒科。人類易感染該病毒的1到4型基因型,人類是1型和2型的主要宿主,而1型和2型不具有傳染性。 相比之下,豬是3型和4型基因型的主要宿主,這些基因型通常是人畜共患的,與感染動物的密切接觸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因此,養豬工人的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率高于普通人群。 *初,戊型肝炎病毒與動物無關,直到1997年首次分離出與人類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相似的豬戊型肝炎病毒株,表明豬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具有傳染性。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的豬肉產品是感染3型和4型基因型的主要來源之一。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尼帕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屬于單負鏈病毒目,與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或馬爾堡病毒等其他危險病毒一起。 尼帕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對全球公共衛生的高風險。由于人類易感性、許多病毒株的人際傳播能力和高突變率,尼帕病毒具有流行潛力。 尼帕病毒在豬中的出現與接觸感染豬的人類出現明顯的呼吸道和神經癥狀同時發生。從人類和豬中分離出的相同病毒證實了這種病原體對人類和豬的感染負責。尼帕病毒通過呼吸道或直接接觸動物及其體液或分泌物從豬傳播給人類。 旋毛蟲(Trichinella spp.) 旋毛蟲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其生命周期簡單,只在單一宿主體內發生,無自由生活階段。旋毛蟲引起的旋毛蟲病在人體內是一種嚴重且有時致命的疾病。 家豬和野豬是這種線蟲*主要的宿主,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及豬肉制品是傳播給人類的主要原因。 因此,關于豬感染的資料非常關鍵。旋毛蟲感染在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洲的許多國家都有記錄。豬的傳播途徑是咬傷感染的豬尾巴。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相對厭氧的*,在大多數大洲的多個國家引起耶爾森菌病,這是一種胃腸道感染。豬是這種*的主要宿主;然而,它們通常無癥狀,并且沒有任何感染的臨床跡象。 未煮熟的豬肉和在處理生豬肉時交叉污染其他食物或食品相關物品是人類感染的主要原因。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通過糞口途徑在豬之間傳播。 豬丹毒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豬丹毒菌是一種兼性厭氧、革蘭氏陽性、非孢子形成的多種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病原體。這種*存在于水、土壤和食品中。 人類感染發生在因皮膚損傷暴露于感染動物或其產品后。因此,獸醫、屠宰場工人、屠夫、漁民、魚類處理員和家庭主婦是感染風險*高的人群。 豬丹毒菌*初被認為是人類病原體,后來被確定為豬病原體。豬丹毒菌的流行率很高,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環境條件和*使用的限制,這種疾病在豬中重新出現。豬丹毒菌通過糞便、尿液、唾液和鼻分泌物在豬之間傳播。 進一步研究 由于世界各地對豬肉產品需求的增加,豬源性人畜共患病變得尤為重要。豬可以作為具有流行潛力的疾病的中間和放大宿主,包括豬流感、戊型肝炎、尼帕病毒、旋毛蟲病、耶爾森菌病和豬丹毒。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尋找適當的“One Health”方法,以減少這些病原體帶來的流行風險。 |